亲爱的理财周报读者: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海外并购的热潮之中,随着QFD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外投资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确定,以及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驱动因素从资源导向、国家推动到真正地以企业战略需求为源动力,中国企业的投资重点正从资源类项目向高端制造、金融地产等新兴行业扩散,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些民营企业取代了国有企业,成为了海外投资的主体,另一方面我们也观察到如安邦、复星这样的金融资本推动的财务性投资、财务性并购案例在逐步增加。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中后期,直接融资的规模会扩大,会引来企业的并购高潮,成为行业升级产业转型的重要依托,当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正在进行时,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才刚刚拉开了序幕,很可能成为2015年中国股市的新亮点。不客气地说,您的并购行为是否算最终成功还为时过早,但我们不像很多人从事后来看一个并购是成功还是失败,一般的并购都会有蜜月期、问题爆发期、问题解决期和收获期,很多并购的成败也离不开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和并购方的投后管理能力,产业营运能力,以及一点点运气和机缘,我们并不把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一个评价的基准,我们更关注并购的技能。一般来说,我们评价并购的水准主要从五个主要的维度来考虑。第一个维度是并购的驱动因素。驱动因素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机会驱动,并购是基于短期出现的交易机会来实施;一类是战略驱动,并购是基于企业的自身战略,沿着一定的逻辑观和...
发布时间:
2015
/
01
/
19
浏览次数:281
基石资本合伙人陶涛——2014年12月16日《创富志》微信会演讲稿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创富志能给我这样一个平台,和大家分享一下本人近年来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若干思考。 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海外并购的热潮中,这跟我国当下的产业升级转型、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升化等多种问题相关,很可能成为我国行业整合与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之一;很可能成为2015年中国股市的新亮点。 随着QFD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外投资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确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因素中,企业战略成为真正的动力。投资的重点正在从资源类的企业向高端制造、金融地产等新兴行业扩散。一方面我们看到民营企业取代了国有企业,成为了海外投资的主体;另一方面我们也观察到金融资本的财务性投资、财务性并购逐步增加。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中后期,直接融资的规模会扩大,会引来企业的并购高潮,成为行业升级产业转型的重要依托。 当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正在进行时,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才刚刚拉开了序幕。 很多人往往从事后来看一个并购的成功还是失败,但从我们的角度更关注并购的技能。因为一般的并购都会有蜜月期、问题爆发期、问题解决期和收获期,所以很多并购的成败都离不开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和并购方的投后管理能力,产业营运能力。所以从并购的技能角度讲,我们并不是片面的把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一个评价的基准。 衡量并购技能的五个维度 一般...
发布时间:
2014
/
12
/
26
浏览次数:308
作者: 基石资本董事长 张维 时光荏苒,不觉间中小板市场推出已有十年。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创投机构,我们也和中小板共同见证了过去十年间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和跌宕。 站在创投人的角度,我们要感谢中小板的及时推出,因为在那之前创投从业者内心是有些迷茫的,没有顺畅的退出渠道,创投行业就没有未来。中小板的推出,对创投机构可谓是一场春雨,创投行业藉此快速成长,可以说是中小板孵化了众多的创投机构,从而在两三年后引起市场对创投行业的关注,资金、企业和创投机构三方的良性互动开始形成。 具体说来,基石资本也是其中的受益者,我们在2004年投资了山河智能,2006年通过企业中小板上市退出,创造了资本市场上的一个财富神话。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群体是中小板推出的最大受益者。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全体企业的99%,是扩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远远超过那些引人注目的大企业。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都存在间接融资占比过高、融资难的问题,资本紧缺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顽疾,中小板是专门为中小企业打造的直接融资渠道,通过上市融资解决了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扶植了一大批优秀企业,比如苏宁电器等。现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发布时间:
2014
/
06
/
25
浏览次数:220
中国的创投圈里出现两大案例。 一是市值百亿、停牌逾4个月的康恩贝制药斥资近10亿收购贵州拜特制药51%的股权,股票大涨;二是小成本文艺影片《白日焰火》在柏林电影节上斩获两项大奖而票房过亿。前者是今年以来国内制药行业金额最大的药企并购重组案,后者的投资方幸福蓝海公司不仅因此名声大噪,而且已经预披露了招股说明书,有望登陆资本市场。 两起分别来自医药与传媒领域的企业并购与投资,却有着同一家PE操盘手,深圳市基石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基石资本")。 这家历史渊源深厚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凭借着专注于中国本土成长期企业的股权投资,正成为深圳创投圈一支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力量。成立12年来,基石资本投资的企业达到50家,管理基金11只,管理资产近100亿,退出项目的平均投资回报近10倍。显然,基石资本和它的董事长张维并不是风投行业里的"快刀手":最近几年基石资本每年投出的项目不超过十个,但是"慢性子"却有着高达30%的退出成功率。高成功率背后蕴藏着基石资本怎样的投资理念和"生意经"? 谨慎与乐观 作为风险很高的投资行业,股权投资人在做出每一项投资决策前必须谨慎为之,但过度的小心翼翼又会使投资人陷入另外一种尴尬--无项目可投,因为在严谨的投资人眼中,每一个待投项目均存在各种不同的风险因素,股权投资人需要...
发布时间:
2014
/
06
/
06
浏览次数:218
核心提示: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认为,在一个细分行业内做出从早期VC到成熟期项目的全线布局,有助于加深对行业的理解、形成业内的人脉,为互相退出做出准备。4月7日,停牌数月的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拟以9.945亿元收购贵州拜持制药有限公司51%的股权。同样在四月,斩获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的小成本文艺影片《白日焰火》,在国内院线入账逾一亿元的票房,其中35%归属投资方收益。两起分别来自医疗与传媒领域的投资,有着同一家PE操盘手:深圳市基石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基石资本”)。以定向增发的方式,基石资本认购了康恩贝5000万股共计6亿元资本;《白日焰火》则是基石资本所投资的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第一部作为主要投资方的影片。当其他本土PE机构向泛资管市场延伸时,基石资本却抱守在股权投资市场上,通过对新经济中生物医药、文化传媒、消费服务三大板块的集中投资,试图成为创投产业链的整合者。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认为,在一个细分行业内做出从早期VC到成熟期项目的全线布局,有助于加深对行业的理解、形成业内的人脉,为互相退出做出准备。更细致而言,能够促成行业上下游间的业务衔接。如在文化传媒领域,投资出版公司所掌握的作品版权,可能作为下一步电影或游戏制作的蓝本。成立12年间,基石资本仅投资50多个项目,其中30%已实现退出,回报9.7倍,IRR达到49%。所有投资案例中,基石...
发布时间:
2014
/
05
/
10
浏览次数:262
日前,停牌4个月的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康恩贝)披露,其花9.945亿元收购了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51%股权。据悉,这是今年以来国内金额较大的药企并购重组案例,也是4月份国内创投市场金额最大的投资案例。而记者了解到,促成这一投资的正是本土创投机构——深圳市基石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健康产业或成长至8万亿规模 据有关公告,康恩贝此次以现金方式受让拜特制药51%的价格9.945亿元人民币。这是康恩贝历史上金额最大的并购,也是今年以来国内制药行业金额较大的药企并购重组案。而投中最新的数据也显示,4月份,中国VC/PE投资市场的创投市场披露的投资案例虽然不多,但其规模却达到12.02亿美元,还创下了去年以来的VC市场投资规模的新高。其中,最亮眼的一笔投资便是深圳基石创投参与浙江康恩贝今年的定增方案,基石认购康恩贝5000万股,每股认购价12元,合计6亿元。为何会选择巨资注入康恩贝?基石资本合伙人陈延立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看好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中国的医药行业成长性非常强,且不受经济周期下行的影响。同时,该行业的发展也正契合了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城市化及新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因此未来发展可期。而这个行业上市公司的并购也特别活跃,这是由其行业特点决定的,医药企业就是需要通过不断并购来成长。” 此外,陈延立告诉记者,选择康恩贝另一原因在于该企业的基本面及未来成...
发布时间:
2014
/
05
/
08
浏览次数:253
这是基石资本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日子,说是年会,其实更像是100多个家庭的联欢:爸爸们在酒店的宴会厅里听课充电,而妈妈们则带着孩子们在窗外享受深圳大梅沙海滩明媚的阳光。来自全国的100位投资人正在分享基石资本带来的丰厚回报,这家管理了11支基金、80多亿元资产规模的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平均投资回报近10倍,平均内部回报率(IRR)为 49%,它也是磨铁图书、欧普照明、山河智能、华商报业等诸多行业先锋的背后推手。很显然,基石资本和它的董事长张维是风投行业里的“慢性子”:他们在最近几年每年投出不超过十个项目。但是“慢性子”却有着惊人的成功率——投资的50家公司里,15家成功退出。高达30%的退出比例显然比十家成一家的行业平均水平高出太多。山河智能、华中数控、山东六和、回天胶业等公司数十甚至上百倍的回报也让张维多年位列“福布斯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翻开“2013年福布斯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榜单,入围的50人中投资领域不包括TMT或者互联网的寥寥无几,而张维正是其中之一,当红杉、IDG执着于“美国模式”的中国翻版时,张维更愿意寻找中外市场差异的缝隙,投资中国经济的独特逻辑。山东六和是张维早年间的一个杰作,2003年,这家现在年销售额700亿的农业公司在当时年销售额只有14亿元。但在当初,张维以6,700万人民币、4倍市盈率投资山东六和的时候,资本对于农业行业却充满了争议。全世界农业企业不赚钱,无...
发布时间:
2014
/
03
/
31
浏览次数: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