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亲们,新年好!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读书和旅行是能够拓展我们人生宽度和深度、摆脱乏味人生的可靠办法。遗传基因和我们生活的时代决定了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如果我们生活在我们的父辈的时代,他们的一生大部分颠沛流离,活着就应该庆幸了。他们经历抗战、国共战争、三反五反、反右、三年自然灾害(实际上是风调雨顺的正常年景,饿死几千万人的饥荒)、文革。你命硬,环境更硬,政策更硬,总有一波你躲不过去。其实,假设能够有基本的温饱(每个时代,不管是什么样的统治者都应该提供起码的温饱和尊严),不用为吃饱肚子而没日没夜的干活,有时间读书可以让自己的人生丰盛,也许我们会通过读书发现更好的自己,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慰藉人生的苦闷。旅行在没有多少钱的情况下也是可以的,对我们的心灵滋养类似于读书。
《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
![基石读书推荐第十五季 基石读书推荐第十五季]()
做公益谈不上什么高尚。既然死了带不走,无非是孩子遗产与公益之间做个平衡和分配。巨额财富的积累与时代风云际会赋予的机会,密不可分,大部分财富反馈社会是必须的。卡耐基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上世纪初的代表是钢铁大王卡耐基、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再到翻云覆雨的投资大鳄索罗斯,当代是硅谷英雄,比尔·盖茨,拉里·佩奇,扎克伯格,他们进行的公益事业为全世界所熟知,公益也代表了他们的一种人生态度。他们是中国富裕阶层人生追求和投身公益的榜样。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种新公益开始兴起,近年来渐成规模。新公益的理念是“从授之以鱼、授之以渔转向改变渔业生态”,“并彻底改造资本主义”。其表现出来的组织形式有“创投公益”、 “影响力投资”、“社会企业”、“责任投资”等,其中“创投公益”是主要模式。 创投公益的核心是利用“风险投资”的模式,以市场化方式做公益,这就使公益不仅仅是无偿捐赠,也可以是一种可盈利的事业。其目标对象仍然是弱势群体,但是不再把穷人当作单纯受捐赠者,而是潜在的创业伙伴。
这与我们的理念不谋而合,财富不应该变为遗产,而是应该投到技术发明和创造中去,支持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对于人们心灵公益,我们也已与欧普照明一起通过莲邦公益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基石资本以及主要股东将亲力亲为、系统创办公益基金和企业,不会简单捐款,这类机构官办的无效率是显而易见的。需要一个强悍的大脑才能支撑一颗柔软的心!
《重生: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
![基石读书推荐第十五季 基石读书推荐第十五季]()
许多企业为什么活不长、做不大?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却复杂,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发展和战略上出了问题,不一而足; 华为、温氏、万科这些企业为什么成功?这一问题看似复杂,但却简单,任正非、温鹏程、王石这些企业家都是具有超强企业家精神的人,在价值观上,这些企业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业务发展上,有战略、有聚焦压强。
本书作者是基石资本长期合作伙伴华夏基石首席咨询师、实战派管理学者施炜。他在《重生》中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的基石,企业成长最核心的要素“是企业生命体的文化基因,即企业顶层设计的内核:组织的假设系统和价值观体系。”在目前中国企业面临集体焦虑、不得不“向生而生”的背景下,企业唯有回归企业经营的本质、回归企业文化价值立场,才能走出混沌。
施炜提出的十条企业文化主张和我们的理念不谋而合,企业家需信奉“企业宗教”,重塑使命和追求,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常常被理解成是抽象的,其实是可以观察和评估的。我也总结了三条:1、勤奋执着,不屈不挠;2、不顾手中的资源奋力拼搏、打破常规、打破平衡、颠覆规则并不断创新;3、有抱负有胸怀。抱负是指事业导向而非财富导向,人生有产业抱负和使命感,有胸怀是指懂得分享,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很难想象一个不是分享制的企业,一个老板一方面说尊重人才,一方面自己独占绝大多数股权,这就是自欺欺人。
企业向哪里转如何转?书中给出了答案,在转型方向上:从规模目标转向价值目标,从策略性优势转向体系性优势和结构性优势、从被动生存转向主动适应,从“个人性”企业转向“共同体”企业、从财富组织转向社会组织。在转型实践中:包括财富稳健、做减法、快速积累能力、把握“逆周期”成长的机遇、打造战略性成长的基础。
《“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
![基石读书推荐第十五季 基石读书推荐第十五季]()
三年前我们推荐过多本杨奎松的书,也邀请他为我们的年会演讲。《“鬼子”来了——现代中国之惑》是一本历史随笔,关注的是中国现代立国的许多常识性缺失,从甲午海战到现在,百年变迁,但很多常识性缺失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正如老舍《四世同堂》描述的祁老太爷一样,“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入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停;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头大马。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地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
现实是,中国的一切都没有变。祁老太爷从晚清到民国,一辈子只是捐税,尽了一个国民责任,但国家一会换一个总统,一会复辟一个皇帝,一会成立一个国会,一会推翻一个大元帅,……无论国民之权利,还是公民之权利,祁老太爷等这辈子从没见到过。即使连政府都跑了,日本人来了,和一个平头百姓也毫无牵涉。
杨奎松,并不为外界所熟知,但在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党史的研究上,可谓是顶尖水平,在海内外享有盛名。
这期读书推荐我们有四本文学类书籍。文学是多余的吗?为什么我们不能总是在微信中进行碎片化的阅读,而是得阅读文学经典?是因为文学作品真正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抚慰了我们的心灵?我觉得文学的价值在于她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她是尊重个人感受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而宝贵的。在杨继绳的《墓碑》里,他测算三年自然灾害非正常死亡3000多万人,死亡仅仅是一个数字,而在余华的作品《活着》、沈浩波的《我们那儿的生死问题》你感受到就不是一个死亡数字,而是鲜活的生命和灵魂。文学使我们觉得以各种借口包括各种主义、宏大利益来剥夺人的幸福和生命是荒谬的。文学使我们对庸俗的物质世界保持一点距离,不屑于过一种粗鄙、麻木的生活,使我们心存优雅,心怀温柔,使我们能够反省,使我们能深刻认知人不是自然界的一根芦苇,她是悲伤的,她是有激情的,她是有思想的。当然这四本书是文学评述,没有那么沉重,是带我们去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剑桥中国文学史》
![基石读书推荐第十五季 基石读书推荐第十五季]()
《剑桥中国文学史》由著名学者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艾朗诺、傅君劢、康达维、田晓菲、商伟、王德威等分别撰写不同章节,基本上代表了西方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高成果。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看我们中国文化,尤其是以我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不再是传统的说教方式。
正如孙康宜所言,她希望读者阅读《剑桥中国文学史》,就像读一本小说一样。“我们的阅读是阅读,而非提供参考”,“我们的目标不是写一本传统的文学史,而是写成一本文学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点”。当人们谈论唐诗的时候,没有谁会绕过李白、杜甫;当人们点评明清文学的时候,大多会讲到小说,想起四大名著。但如果我们回到文学史的现场,唐朝人怎么看李白、杜甫?明清人读的是什么作品?现代的读者总以为明朝流行的主要文类是长篇通俗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等,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去认真阅读那个时代各种文学文化的作品就会发现,当时小说并不那么重要,诗文依然是最主流的文类。这些小说的盛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来喜欢该文体的读者们的提携。这些经典文本甫一出现时并不是经典,它的经典性是被后世慢慢描绘出来的。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基石读书推荐第十五季 基石读书推荐第十五季]()
品味中国古诗词除了于丹式鸡汤、通俗化解读,更有一批大家融入了个人独特审美体验。之前我们推荐蒋勋说唐诗说宋词,现在是顾随、叶嘉莹。蒋与顾的书是课堂笔记整理,所以含有小小的错误之处。
顾随先生是20世纪最杰出的国学大师,叶嘉莹先生是顾随先生的弟子,叶嘉莹在辅仁大学国文系就读期间师从顾随,学习期间,叶认真记录了顾随的讲课并形成学习笔记,这正是此书的来历。
该书作者站在较高的人生境界,把中西文化熔于一炉,把文化艺术学术融会贯通,把人生社会文学融为一体,感悟中国诗词的大境界。
顾随思维独特、活泼,诗词难以言传的美在这里却更加清晰了,而且通过诠释诗词之美,深入到中外人文美学中,阐述了很多精辟的人生见解。
《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
![基石读书推荐第十五季 基石读书推荐第十五季]()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对于古诗词,她是少有的真正能做到深入浅出的,读她的书,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虽然已90多岁,但仍活跃在讲坛。
以“赋、比、兴”这一中国诗词的核心问题为例。对于“赋、比、兴”的定义,难有人讲得简单明了易懂,叶嘉莹解释称,“赋、比、兴, 一个是由物及心,一个是由心及物,一个是平铺直叙”,一语中的。
读《风景旧曾谙》,置身其中,娓娓道来,直击内心,读着读着自然而然就可以领会到其中的美,一个多姿多彩、诗情画意的世界就展现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