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以“大国大民”形容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希望以40本好书来概括40年的精神潮流,呈现国家和人生活的变迁,经过多轮读者、编辑以及评委的海选,于今年9月评出了40年影响中国的40本书,主办方认为这是今天仍然需要阅读的书,书单耐人寻味,排名第一的是《1984》。我们将书单详列如下:《1984》、《黄金时代》、《百年孤独》、《极权主义的起源》、《万历十五年》、《通往奴役之路》、《金庸作品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论美国的民主》、《顾准文集》、《活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白鹿原》、《古拉格群岛》、《乌合之众》、《时间简史》、《文明的冲突》、《规训与惩罚》、《第二性》、《小王子》、《联邦党人文集》、《释梦》、《江村经济》、《哈利·波特》、《麦田里的守望者》、《顽主》、《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宽容》、《自由论》、《潜规则》、《光荣与梦想》、《傅雷家书》、《士与中国文化》、《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巨流河》、《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干校六记》。相信您已经明白了为什么,也明白为什么这次大规模评选宣传甚少。这40本书延续的是改革开放肇始的历史反思与启蒙思潮,这一评选结果显然不是偶然的,它昭示着思想启蒙未完成。
《1984》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读书推荐第十八季:大国大民40年40本书 读书推荐第十八季:大国大民40年40本书]()
这是一本读来让人头皮发麻,背脊发凉的书。
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奥威尔的《1984》诞生于1949年,却不幸为我们之后几十年的不堪时代提供了权威性的借鉴。奥威尔以全知视角呈现出一个到达顶峰的极权社会充满恐惧、叛变、折磨,充斥着暴戾与麻木,屈从和践踏的世界。“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的口号荒诞而讽刺,触目惊心。
《1984》是一本存世已久并被研究得透烂的书,不管政治学家将其剖析得如何不留余地,我们20年前看,今天看,或者20年后看,总会有一些不同的独特感受。
《活着》 作者:余华
![读书推荐第十八季:大国大民40年40本书 读书推荐第十八季:大国大民40年40本书]()
“40年40本书”并没有选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华人作家莫言和高行健的任何一本书,这显然代表了很多专业人士的看法—他们并不足以代表华语最优秀的作家。余华无疑具备这样的实力,更具批判现实的深度。《活着》曾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被尊称为“当代最好看的两部电影之一”(另一部为《霸王别姬》)。张艺谋、陈凯歌如今都在拍玄幻和古装戏,作品越来越平庸,他们离开好的剧本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很快江郎才尽。
《活着》主要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以及各类社会运动对于人的摧残。作者文风朴素,带领读者回归到文学的意义本身——关注人和人性本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读书推荐第十八季:大国大民40年40本书 读书推荐第十八季:大国大民40年40本书]()
昆德拉的文学创作始自现代文学史开始后不久,与同一时期爆炸文学运动的先驱们相比,昆德拉的小说不算难读。昆德拉是作曲家出身,对于小说结构、节奏的把握承袭于古典乐谱,创作手法也借助于古典音乐的经典形式,以至于提起他,就不能不提到对位法、复调小说,简单来说,昆德拉的作品以复杂多变的形式表述唯一的、具有延续性的主题。
在昆德拉的艺术世界里,一切都失去了重量,或者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构筑人类世界观的基石摇摇欲坠,濒临崩塌,于是身为读者的我们也不免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正渐渐塌陷,灵魂渐渐变轻,向天空飘去,犹如“飞翔着的天使”。对昆德拉从懵懂到理解的过程就是从自我怀疑到自我摧残的过程。
今年9月,我们在捷克旅行期间,约了一些捷克文学的研究者和文化学者,讨论米兰·昆德拉的这部作品,他们似乎兴趣不大,因为他们也许已经从那个轻与重之间纠结的时代走出来了。只有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还是在关注波匈事件、布拉格之春、天鹅绒革命。40年40本书入选如此之多对专制社会进行质疑反思的书,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读书推荐第十八季:大国大民40年40本书 读书推荐第十八季:大国大民40年40本书]()
阅读卡夫卡的作品是一种乐趣。它挑战的不仅是文字或思想,更多的是你的思维。卡夫卡笔下描述的是矛盾、扭曲变形、惶恐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不安、孤独、迷茫、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比如一人突然变成一个甲虫,备受家人冷落,最终只能在孤寂中默默迎接死亡。这绝对不是童话,也非寓言。甲壳虫的怪诞情节,和真实可见的人间冷暖,虚幻与现实交替编织。
现代文学史始自卡夫卡,卡夫卡影响的作家不计其数。他短暂的一生,从学习法律,热爱文学,到从事保险业,业余时间写作,这些简单的事件,填满了他的一生。弗朗茨·卡夫卡被誉为世界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这部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其永恒价值。
《资本主义简史》 作者: [德]于尔根·科卡
![读书推荐第十八季:大国大民40年40本书 读书推荐第十八季:大国大民40年40本书]()
重新认识“资本主义”,不妨阅读德国“新社会史学”代表人物、柏林洪堡大学终身教授于尔根·科卡的《资本主义简史》。
该书“简”到了极致,大约十万字的篇幅却清晰了然地梳理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全书分成四章,作者选取了三位经典理论家——马克思、韦伯和熊彼特的研究结果定义资本主义。从讨论对象的选择,可以看出,于尔根·科卡注重从文化角度去分析“资本主义”。在他看来,资本主义不仅是经济制度,也不仅是政治术语,它还是思想文化上的一种流变。
资本主义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和现实,资本主义的成长伴随着对它的尖锐而严厉的批评。马克思认为它是不道德的,资本主义的现代竞争对手——社会主义则有着更多的争议以及更令人瞠目的社会实践。我们必须看到,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之后以席卷之势深刻改变全球社会的经济、技术,改造价值观等所有东西,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创新给社会带来指数级的变化。学者们都同意将资本主义的创新归因于私有产权的强大激励,以及私有产权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的效率。私有产权和自由市场为资本主义所必需。这两个要素也早已出现,为什么现代文明迟至十八世纪下半叶在英格兰开花结果。诺斯认为,十七世纪的宪政革命创造了新的生态环境,在法制化的私人产权保护下,商人的理性经营指向了资本积累、技术与组织创新。资本主义的大规模拓展离不开政治变革,诺斯的见解应该说比韦伯关于宗教改革后的个人主义经济理性的说法更为深刻。
许小年的序言同样十分精彩,上面的介绍摘录于许小年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