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基石资本过往的案例当中,在退出方面有什么经验和我们分享?
陈延立:我们从2000年开始就在风险投资圈了,18年走来,整体来看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还是一直在进步的。以前只有主板,后来又有中小板和创业板,再到最近总书记在上海宣布建立科创板。我们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风险投资本来流动性差,“退出难”一直存在。外部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总是不断在变化,投资机构一定程度上也无法左右外部环境。所以比较现实的是做好自己的事。
“募投管退”四个环节,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退出,就是所谓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投和管的环节做扎实了,退出就是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从投资的环节来说,你投资的项目有价值,不管是IPO、并购还是其他方式的退出,退出就相对容易。我们基石资本在投资方面一直非常谨慎,这么多年来,我们累计投资的项目总共120多个。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就假设,其实本没有那么多好企业,投资应该谨慎出手。而且从外部环境来说,虽然已有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即将有科创板,但是政策处于不断的变动和波动中。所以只有深入调研,遇到好的项目,我们才会下注,并且下重注。
过去一段时间,流行所谓的追风口,包括共享经济、直播、O2O等等,项目估值奇高。我觉得,对于所谓的风口,不是投资的好机会,而可能是退出的窗口期。投在高点,未来卖给谁了?就像卖房子一样,卖房子就是在涨的时候才卖得掉。所以我认为项目退出要居安思危,长远安排。
要想退出顺畅,除了建立强大的投资能力外,还需要建立专业化的投资管理团队。只有把这个职能日常化、部门化、系统化,培育职能化的退出能力,才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案。
主持人:现在是我们创投界的寒冬,展望未来的春天,你心目中的,未来中国创投行业应该是什么样的?
陈延立:在我心目中,未来的创投行业春天,希望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投资管理机构能专注做好的自己投资;投资人心态成熟的、具有风险承担能力、来自市场化的投资理财需求;退出方面希望有更多的市场化机会,而不是被行政手段干预;政府不再盯着投资人还不那么鼓的腰包,各种优惠能落到实处,政府也应该回归它的本位。一句话,希望未来的创投行业真正走向市场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