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近期开闸”的传闻给PE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但在基石资本董事长张维看来,即使IPO重启,PE业的分化洗牌仍不可避免;尤其是在信托等资管新军的冲击下,PE将呈两极分化:一类机构以地产基金等固收类产品为主,做大规模;一类坚持传统PE业务,但必须向“精品店”方向转型,对项目深耕细作。
自2002年团队形成至今,基石资本一直走精品店路线。11年来,同龄的鼎晖创投已积累数百宗投资案例,基石虽仅有50多宗,但凭借山河智能、回天胶业、新希望六和等项目带来30至50倍的回报,在收益榜上颇为显眼。
也因项目少,张维表示募资压力较小,且利于打造“奢侈品”;但投资分散度低,对团队风控和投后管理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1cbh:IPO暂停对公司造成哪些影响?
张维:一是影响项目的退出和回报。我们作为老公司,手上项目投了三四年,有一定盈利,压力比较小。有5个项目在IPO门口排队,都通过了财务核查,开闸后上市概率比较大。
更直接的影响是募资,尤其是通过银行、信托找客户的。今年银监会叫停了银行代销PE基金。还好我们以直销为主,招商银行、诺亚财富帮我们发产品,但占募资总额的比例不足20%,60%的投资来自我们投过的企业家,另外管理人团队跟投比例超过10%。
压力最大的是前几年热潮里成立的新基金。国内现在PE有6千多家,新公司要保持募资畅顺,每年要有两个退出案例才够。就算IPO开闸,很多新基金也活不下去。假设股市一年批两百家公司上市,每家后面有两三个PE,也只能养活几百家,洗牌是必然的。
21cbh:基石的募资方式很独特,为什么?
张维:一方面,我们目标是做一个赚钱的中等规模基金,不希望募集超出自身管理能力的钱;另一方面,被投企业反过来投资我们的基金,对管理人来说压力完全不一样。那些企业家都是认识多年的朋友,彼此信任、互相投资,你有一点水分都没法向人交待。
我们团队用个人财富的一大部分作跟投,身家都捆在上面,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委托代理成本。而且团队跟投基金本身,不是具体项目,避免厚此薄彼。
“高比例跟投”还可以保证平衡决策。很多机构表面上是民主投票,实际上还是灵魂人物说了算,创始人的影响力太大。我们决定是否投一个项目,7个合伙人中有6个具有投票权,无一票否决权,2/3票数通过为准。假如我的认识有误区,跟大家有分歧,我也不好意思说服他们,因为他们的个人财富捆在这里。
国内多数机构跟投比例是1%,跟美国一样。GP收2%的管理费,而跟投1%不能对其构成足够的约束。中国的法律契约不够完善,我们想把高比例跟投做成一个特色,这也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
21cbh:打造资管的“奢侈品”,具体怎么做?
张维:很多机构做投资,券商愿意保荐承销他就投,等于是投过会比率。投资面很广,每个企业只投一点钱,这种“撒胡椒面”的方法以后行不通了。原因一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过去了,很难投到增长迅猛的企业;二是重投资轻管理的做法不利于企业成长,需要构建完善的增值服务体系。
我们投资相对集中,平均每个项目投6000万以上,对风险平衡能力要求很高。今年要收缩战线,重点研究少数行业比如传媒、医药等。
我们的投资团队占公司员工数的70%左右,精力平均分在行业研究、尽职调查、投后服务三块。很多券商、基金的研究是“行业基本面加财务数据扫描”,我们要求更细,必须跟被投企业所有中层对话、走访经销商等,要对团队作出判断。
投后服务分两块,一是投资银行服务,包括资本运营、上市方案、收购兼并等,由投资团队跟进。另一块是管理咨询,包括组织架构、销售体系、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持续改进,我们跟华夏基石等咨询公司合作,等于外包了,被投企业基本都有咨询公司进驻。
为了跟踪企业日常情况、衔接两类投后服务,我们设立了专门的投后管理部。但这块力量还不足,今年准备加强。我在想,一些高度成熟的、模块化的服务,比如人力资源、法律咨询,是不是可以放在投后管理部来做?
21cbh:基石的模式会成为PE主流吗?
张维:不一定,只能说传统的PE业务要走这个方向。很多大机构已经多元化了,比如鼎晖的二级市场基金、地产基金都做的很好,重点可能往那里转。
未来的资管市场,固定收益会是主流。这几年信托很红火,很多PE也转去做类信托了。我的理解,固收产品更加大众化,类似服装里的优衣库、zara,而PE本质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只能做成奢侈品,必定是小众市场。
我们下半年也打算尝试做一款固定收益的房地产基金,项目在江苏。母基金也就5个亿,期限是5年。部分资金做股权,赚企业的增值;部分做名股实债,约定一定期限后退出;部分纯粹是债务融资。但传统的PE业务还是基石的重点。
这一届政府的思路是激活存量资金,把资金引入实体经济。应该会出台放松管制的配套政策,我们重点关注医疗、教育、传媒等半管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