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文化产业基金、IDG资本等多位创投界“大佬”纷纷现身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现场的影视产业大佬们也摇身一变“人气明星”,比货真价实的明星们更受资本的追捧。在该电影节上,弘毅投资还宣布入股SMG下属的影视产业运营平台——尚世影业,并将推出首期募资规模30亿元的专项影视投资基金。据了解,这是上海首支影视基金,也有望成为中国体量最大的影视基金。
这一切似乎都在昭示,影视业的春天要来了?业内人士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来,中国影视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已毫无质疑,而且因为目前其行业景气度高,正显现出投资的价值拐点。但在面对蜂拥而至的热钱时,不少业内人士还是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
票房增长迅猛带动影视投资热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娱乐追求不断提升,影视行业正呈现着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不仅电影票房增长十分迅猛,而且单部电影的票房也在不断地刷新纪录。
数据显示,去年国内票房达17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今年1~4月份又同比增长40%,五一黄金周票房更是高达9.3亿元,超过2003年全年票房。今年全年票房过200亿元已无悬念,观众人次也有望突破5亿,票房增长可谓十分惊人。与此同时,单部电影的票房也在不断地刷新纪录,似乎票房过亿不再是炫耀的资本,“5亿”才是判断一部电影票房成功与否的新基准线。
而反观过去一年,国产电影可谓异军突起,产生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前五大国产电影票房冠军。尤其是《失恋33天》、《泰囧》、《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一系列低成本影片的“逆袭”成功缔造了十倍甚至数十倍的投资神话,使得影视投资成为资本市场上最吸引人的投资故事。不仅带动了业内的投资热情,还引得许多创投机构趋之若鹜,大量热钱纷纷涌入影视业。
影视业投资出现价值拐点
“今年去看影视项目时,明显感觉来看项目的机构多了许多,这是过去少见的现象。”基石资本合伙人林凌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告诉记者,事实上,过去创投一直对影视业关注不多。“要投资一个影视项目首先必须要有一些业内资源,无‘机缘’投不了。而且就算拥有了一定的业内资源,创投机构也往往不愿意去投,因为风险太大。”
林凌解释道,电影、电视剧的制作周期很长,但总要等到制作完出来后才知道是否能够吸引观众,这其中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从产业化来讲,过去国内影视整体还不成气候,产业链尚未完善,因此过去投资影视就犹如赌博一样,赢家少,输家多。
但自去年以来,这一现象已悄然改变了。“因为行业景气度高,也带动了行业在二级市场上的估值。可以说,现在中国影视业现在已到了一个拐点,正显现出其投资价值。在未来几年,影视业都是很好的投资方向。”林凌说。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也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表示,已关注该行业十年,“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多元化影视公司成投资重点
尽管如此,业内仍是对蜂拥而至的热钱,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
“一方面,资本的快速流入让影视业内从导演、演员、编剧到公司的整体估值迅速抬升,这或许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业内,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不计成本地抬高演员的片酬和各种恶性竞争等,这会给投资机构徒增风险。另一方面,在二级市场上,会不断抬高影视类企业的估值。像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公司,目前便已估值过高。”林凌表示。
“当确定你能赚大钱的时候,往往就是亏大钱的时候。”基石资本合伙人陈延立也表示,他表示,影视更多的在于创作,一个项目好坏,仅靠一两个决策人很难预估,加之热钱的涌入,行业风险仍不可小觑。
“你看现在叫座的电影都不是独家投的,必须拉很多家投资机构。因为没有上映之前,谁都没有底气。”因此,陈延立表示,较为稳当的投资方式是选择拥有多元化业务的影视公司。“比如华谊兄弟,不但制作影视剧、电视剧,还拥有自己的院线,这样才能保障电影的票房和投资的收益。”
据了解,2012年国内影片数量高达893部(含动画片、科教片等),但这些影片最终只有231部通过影院与观众见面,只占总量的31%,这还是2005年以来公映比例最高的一次,但仍有七成影片无法公映。
因此,陈延立表示,有了较为稳妥的投资后,才可去考虑一些好的影视项目。而在看项目时最重要的是要看项目的财务管理、资金控制住,影视的制作人、销售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