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行业将九鼎作为范本开始讨论和学习的时候,张维不拼规模不讲速度,仍然将他的基石资本精雕细琢,他说他们更注重“品质”。
基石资本最早成立于2000年,是国内最早一批成立的创投机构之一。从成立到现在约12年时间,基石共计投资项目约40个,已经成功退出15个。
张维是安徽人。在金融圈里,安徽人不少。他毕业于南京大学,学习的是管理专业,毕业之后却进了金融行业。作为一个投资人,他说:“我一点也不喜欢赌。”他对赌场里的器具不感兴趣,工作中,挑选项目时他遵循自己对经济大势的理解,按照自己的逻辑去做事情。
可是他不惧挑战,他喜欢旅游,喜欢潜水。张维的头发剪得很短,两鬓略有一点斑白。他去过南极两次,在冰天雪地里给企鹅拍照片。今年下半年,他还计划去一次南极。
基石现在旗下共有约9只基金,管理资金超过30亿元。员工约有30多人。
张维并不打算冲规模,也没有大量招人的计划。他更关注怎样将品质做好。在基石的项目中,回报高的项目的回报率达到70至80倍。他对基石资本的定位是“中等规模,严格控制品质”。他总结基石的特点是“集中投资,重点服务”。同行对张维的评价是“很稳”。
用投行的经验选项目
“我自己经历了IPO七次暂停,所以我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赌。”
基石现在的几个合伙人与张维在基石之前就已经是同事,他们都来自大鹏证券。基石资本最早就是大鹏证券的直投公司。基石也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券商直投。
在大鹏证券时,张维分管投行业务。这一段工作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后来的创投生涯。他告诉记者:“十几年前,那时候好企业的数量比现在少得多。”他说他一直用曾经在投行时的眼光来挑选项目,“最重要是成长性。”他还说,“我自己经历了IPO七次暂停,所以我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赌。”
今年3月上市的三六五网络(300295)是基石的一个特色项目,虽然从账面回报来看,约20倍的回报对基石来说并不算高。
三六五网的投资与跟进由林凌一手负责,他是基石的合伙人之一,亦是来自大鹏证券。去看这个项目之前,基石正在做华商报的项目。那段时间,林凌阅读了大量的都市报,对报纸上的广告都了如指掌。
他总结发现都市报的广告里面约有一半来自房地产广告。当时搜房网已经在国内激起了关于互联网房地产的讨论热潮。房地产网站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题材,林凌相信互联网在房地产广告上的替代作用。
当时全国多个城市都有了自己的房地产网站,规模小,信息全,充满了草根色彩与生机。林凌当时见了十几个这样的创业团队。
“三六五网那时候很小,就是一个网站,而且只在南京有网站。”基石的投资进入之后,三六五的网站才拓展到芜湖。
与十几个创业团队不一样的是,三六五的团队不仅有网站,还有线下实体业务,“这也是当时他们的资金来源。”林凌评价说:“这个团队也更有憧憬,更有进取心。”当时,搜房网也已经进入南京,“但是在南京本地市场,搜房没有三六五网做得好。”
谈投资的过程是漫长的,“有大半年时间。”林凌回忆说。由于当时公司规模太小,林凌对三六五网未来的战略规划也提了自己意见。张维说:“决定投资之前,我们与管理团队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都达成了一致。”
林凌在上海办公,每周他要坐两三次火车去南京,跟胡光辉(三六五网董事长)见面。林凌现在还担任着三六五网的副董事长。
2007年,基石正式投资三六五网。林凌与创业团队商量,放弃了线下业务,“精力顾不过来。”林凌介绍了华商报给三六五网,帮助三六五网整合资源,发展广告,逐步变为网络媒体。三六五网现在涉足的城市集中在长三角,“这也是我们当时达成一致的战略规划,立足长三角。”
融资之后的三六五网资金充裕,开始考虑收购其他城市的网站。林凌与胡光辉一起,一家一家去跑收购对象。“虽然最后只收购了两家,但是看了好多家。”
2008年一整年,林凌一直在为这个项目奔波。到2009年情况才好转,“我们引入了中介机构,剩下的事情投行会负责,我的担子才轻一点。”
2012年,三六五网由国信证券保荐上市,发行价为34元,对应市盈率25.19倍。基石的账面回报约为20倍。
平稳发展
IPO是回报最丰厚的,借壳上市要减一半,并购得再减一半。
在基石最早成立的时候,深圳已经有了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创投机构。创业板迟迟不出,IPO发行屡遭暂停,创投投了钱进去,却看不到退出的通道与希望。张维说,“那一段时间很迷茫。”迷茫的不只是他一个人,和他一样身处于这个行业的投资人都感到迷茫。
2004年中小板推出。中小板的开闸是国内PE迎接的第一缕希望,现在PE行业里的龙头深创投、达晨都是这一次浪潮中的收获者。他们获得丰厚回报,迅速扩大规模,募集基金,广投项目。尽管当时尚不为外界所知,行业里,他们的地位日渐巩固。
说到同批PE俨然已是行业龙头,张维停顿了一下,强调“我们不盲目追求规模。”张维有足够资本来强调基石的品质。即使在创业板没有如期推出,所有PE都勒紧腰带过日子的时候,基石也没有亏损过,“虽然没法退出,但是一些项目一直有分红。”
张维尝试过很多种退出方法,IPO之外,还有借壳上市、并购等。他笑称,IPO是回报最丰厚的,借壳上市要减一半,并购得再减一半。
2004年,基石投资回天胶业(300041)。“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项目,”张维这样说。最复杂的是回天胶业的股权结构,“16个人代持了300多个人的股权,董事长持有的股权也不过只有百分之几,股权极度分散。”
张维带领基石出面,从16个人手中收购了分散的股权。收购之前,基石已经与回天胶业的管理层达成了合作意向。他们帮助管理层实现了MBO,“没办法,管理层早就说要回购股权,但是其他股东不肯卖。一听是管理层回购,股东就不愿意卖了,宁愿卖给外人。”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回天胶业最大的流通股东为大鹏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基石最早的那个名字。
山东六和是张维早年间的一个杰作。2003年,基石以6700万投资六和饲料。“公司经营状况好,每年都分红。”至今,基石收获的分红高达2亿元,早已覆盖了当年的投资成本,后来,六和借壳上市,基石持有的股权换算成市值约为20亿元。
不愿具名的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拿着钱也难以找到好项目。他说,这一波浪潮太激烈,好像全国的好项目都已经不剩下了。张维却依然保持着一贯的投资速度,“会略微快一点。”他有足够理由相信自己的眼光,“我们投资山河智能(002097)的时候,很多机构看了都不敢投,4倍市盈率都没有人投,因为看不到上市的希望。”
2009年,创业板推出,PE机构达到前所未有的活跃,媒体称之为“全民PE。”机构活跃之后,价格战随之而来,抢项目的行为时有发生,10倍、20倍去那一个项目的情况也开始出现。而A股发行的市盈率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
拒绝火热性感
他不投风电、太阳能、LED,对出口、房地产、传统的制造业都抱有警惕之心。
“现在的PE行业相当于四、五年前的房地产行业,这个行业挣钱,凭什么不让别人进来?”张维反问道。他对行业的火热程度持理解态度,对行业泡沫也不悲观,“一只基金的期限通常是5至7年,如果真的有问题,也要过几年才能批发。”他认为如果出现行业洗牌,还需要十年。
基石正在筹备一只VC基金,募资规模预计为6亿至8亿。基石的员工将大比例出资,出资规模超过20%。跟投是PE行业里不成文的规定,为了将投资团队与LP的利益绑定,每家PE都会进行强制性的跟投,但是约定比例只有1%。
“管理费就有2%,1%的跟投比例只是隔靴搔痒。”美国的跟投比例也是1%,但是张维认为中国的国情有别。基石的每一只基金,跟投比例都不小。上一只基金的募资额为14亿元,基石投资团队认购了1.7亿元。
这一看上去严苛的跟投制度来自张维在规模与风险控制之间的精妙平衡,如他自己所说,他不喜欢赌,他只追求有品质的成长。
选择行业时,“我不追求那些看上去火热性感的行业。”他不投风电、太阳能、LED。唯一投过的一个新能源项目还在投委会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他对出口、房地产、传统的制造业都抱有警惕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