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文化企业投资一哄而上的环境下,奉行长期积累沉淀的林凌多少有些像苦行僧。同时,他又是一个真正喜欢风险的风险投资家,有时候甚至像一个聪明的赌徒。他有着精确的思考和定位,喜欢琢磨精算,只要选准商业模式和团队就会去投。
孤注一掷的结果不是乐得疯狂就是死得凄惨。“人家是分散投资,我们是命悬一线。如果成功,就能大赚一把;要是出错,那就麻烦大了。”林凌笑言。
投资文化产业那可是货真价实的市场竞争,容不得半点马虎。在白热化的竞争中,创投比拼的不仅是实力、名气、背景、价格,有时候投资人演讲的台风甚至都能影响竞争的结果。有人戏称,文化产业投资的竞争舞台上就差才艺展示了。话虽调侃,但也不算太过夸张。而这样的场面,专注文化投资的基石资本董事总经理林凌去年就碰上一次。
文化企业考创投
10家机构闭门PK
当时,一家文化类公司有意引入战略投资者,尽管林凌已经跟踪了这家公司几年时间,但也没有拿到“特别入场券”。该公司前前后后共计接触了60余家创投机构,从中遴选出了10家,要在这10家里面再搞终极PK。
林凌回忆说,当时这10家创投被召集在一起专门开了一场见面会,要求每家机构做30分钟的投资报告。林凌说:“光那份投资报告我们差不多就准备了半年时间。”因为事先有着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报告准备得相当充分,主要涉及创投机构本身对文化行业的理解、对企业的看法以及认识、创投机构自身的投资情况和过往业绩及发行上市的若干建议等。
但即便如此,报告会当天,林凌仍不免有些忐忑。对于当天的表现,林凌说,“在演讲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演讲气氛、时间掌握等细节问题。虽然当时我从各位考官的面部表情感觉我们表现挺不错,但是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人家当场根本不公布面试结果”。这次胜出,更坚定了林凌对文化企业长期跟踪潜伏的信心。
独具慧眼
投资磨铁图书
一个风险爱好者,必有一双慧眼。否则林凌也不会把5000万元一次性砸向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公司。当然,这家小公司确实不简单,《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以及《后宫甄嬛传》都是其力作。就是当年的这家小公司,今天规模已达6亿元,它就是磨铁图书。
2007年,林凌偶然听说有一家出版公司叫磨铁,就想办法要到了创始人之一沈浩波的电话。简单一通电话后,他提出要见对方一面。“2007年夏末的一天,下午两三点钟天气正热的时候,我直接就去敲沈浩波的门了。”林凌说。当天下午两人就一拍即合,林凌想投资,而沈浩波想做大经营规模。两三个小时的交流,可以说是相谈甚欢,最后沈浩波把另一个合伙人漆俊泓叫上,三个人一起共进晚餐。
林凌回忆说,“两个合伙人,一个懂内容,一个懂市场,可称绝配。更主要的是他们对于行业的研究和理解非常深刻、思虑长远,完全出乎我的想象”。半年后,基石资本终于携手华商传媒投下这家公司。2010年8月,又和鼎晖资本对其进行了第二轮投资,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不过,虽然慧眼识珠发现了磨铁,但投资并不是一锤子买卖的事情。其后,这家企业在爆发式的增长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说到这个话题,林凌感触颇深。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作为一个投资人,他说:“我的心和他们在一起。”
正是无数次和沈浩波、漆俊泓长谈之后,林凌俨然已有图书行业专家的派头。而对于出版行业,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对于市场追捧的教科教辅类出版企业,林凌说,“2006年我们就意识到这些企业虽然很稳定,但同质化现象严重,持续增长的能力也有限,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投资社科文艺类作品的企业”。
不慕分散投资
敢于命悬一线
创投竞争的激烈特别是文化投资竞争的激烈,让投资家痛并快乐着。
作为职业投资人,林凌可以说是现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最早专注文化产业的弄潮儿之一。目前投资的领域已经涉及到报纸、图书、杂志、互联网,以及动漫制作、动漫图书等,演艺类企业也在跟进。他较为密集的一轮投资出现在2005年~2006年,其中三六五网等已经成功上市,去年以及今年是第二轮较为密集的投资期。
在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上,基石资本自2004年就开始跟进,相比于眼下对文化投资的蜂拥而上,算是先知先觉。林凌说,“在文化投资领域,我们肯定是最早的一拨儿。当时,除了预计到国家在文化产业政策方面可能会有所动作,我们更意识到文化企业普遍做得不错,财务上没有风险,现金流好,竞争力强,有的还有制度上的准入门槛。此外,当人均GDP上了3000美元以后,消费就会上一个台阶,除了吃喝玩乐,中国人还是要消费文化产品。对于这样一个行业,先下手肯定是没错的”。
先下手并不意味着可以快下手和下得了手。虽然现在已经投资了不少文化企业,但是有的文化企业,林凌已经跟踪了5~6年还没有投进去,有的最终甚至谈崩了。在现在文化企业投资一哄而上的环境下,奉行长期积累沉淀的林凌多少有些像苦行僧。
不过,这还不是林凌的文化投资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还是一个真正喜欢风险的风险投资家,有时候甚至像一个聪明的赌徒。
作为文化投资者,不少人愿意在整个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投就投整个产业链条。假如里面有一两个成功的,就可以平摊掉整个投资的成本并最终获益。而林凌则有更精确的思考和定位,喜欢琢磨精算,只要选准商业模式和团队就会去投。
孤注一掷的结果不是乐得疯狂就是死得凄惨。“人家是分散投资,我们是命悬一线。如果成功,就能大赚一把;要是出错,那就麻烦大了。”林凌笑言。
面临如今迎面袭来的文化投资大潮,林凌肯定会更忙碌。对于未来的投资方向,林凌说,一方面我们希望投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有自己的经营模式,有市场竞争力,最好和原来的垄断体制沾点边;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发掘一些新兴企业,比如说互联网平台和内容二合一的企业,在商业模式或者细分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或者说正在迅速发展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