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连锁药房行业最大交易诞生!基石资本悉数转让全亿健康股权

2021.05.15 基石资本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5月13日,基石资本宣布将持有的全亿健康股份悉数转让给一家大型知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本次交易为近年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最大的控股型并购交易。

640-11.png

公开资料显示,全亿健康2016年成立,主营业务为药房连锁,由基石资本发起设立,为基石资本第一起创设型控股并购投资。创始管理团队具备多年资深连锁药店经营经验。

自成立起,公司定位是成为“行业内的黑马”,通过“资本+管理+机制”的模式快速发展。全亿健康在江苏收购了常州恒泰、中诚、南通济生堂;在浙江,收购了温州一正和叶同仁;在河北,收购了廊坊一笑堂。第一阶段的策略是“买地方型龙头”,以省为单位输出管理。

2017年,全亿健康完成数十亿元的B轮融资,引入弘毅投资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并在当年进驻四川三个城市,合并整合了四川省内大大小小十多个标的,且在江苏扩大了版图。第二阶段的策略是在某个区域进行“蛇吞象”式的整合,将江苏省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省份。 

截止目前,全亿健康在全国拥有约2500家直营药房,是国内销售额排名前十的药房连锁企业。


基石资本投资部董事兼全亿健康副总裁陈书燕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主要经营数据已进入医药连锁行业第一阵营,已有计划登陆境内或者境外资本市场。

基石资本在2016年创立全亿健康,就是看好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前景。数据显示,2019年医药流通市场规模超过2.3万亿。随着“两票制”改革推进,医保控费政策推动了药品的价格下降,促进了流通企业间的优胜劣汰,也直接打通了到终端的渠道,促使医药商品对终端销售比例迅速提升。除了医疗机构外,零售端的销售比重也在扩大,近几年头部的药店零售企业每年的销售额、净利润都保持1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这对于投资机构而言是市场红利。

此外,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也带动了药品零售的规模。以今年在香港上市的京东健康为例,从2017年至2019年,医药和健康产品为京东健康贡献了八成以上营收,2020年,该业务板块创收近17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0%。

即便如此,相比美国和日本等成熟市场,国内医药流通的市场集中度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2018年美国和日本top4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8.80%和34.24%。显然,在政策的推动下,兼并收购已经成为且将持续成为国内零售药店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目前已经登陆A股和港股市场的药房连锁企业有6家,上市公司良好的业绩也受到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追捧。

在基石资本之后,诸多机构也开始积极布局医药流通赛道,其中不乏腾讯、阿里、高瓴等资本市场的大玩家。

据陈书燕介绍,药店零售行业当下已经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正在经历从“诸侯割据”往“群雄逐鹿”演变的过程,主要玩家分为几派:一派是以华润、国药、上药为代表的大型国有批发兼零售企业,一派是从区域型开店起家的民营企业,如老百姓、益丰、大参林、一心堂、海王星辰等,一派是资本发起的后起之秀,以并购为主,如基石、高瓴旗下的全亿、高济药房,还有一派是京东、腾讯、阿里,控股或参股的线上、线下零售药店布局。这种状态预计会持续几年,短期内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基石资本副董事长兼全亿健康董事长林凌表示:国内药店零售市场是一个超过4000亿元的大市场,极其分散,存量博弈,未来十年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大趋势不会变。基石资本在2016年就看到了这个趋势,本着“集中投资、重点服务”的理念,率先在该领域持续加仓。当时行业整合的趋势还不像现在这般清晰,敢砸重金在这个赛道做控股型交易的投资机构尚无,基石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整合之路也经历过波折,但是方向没错。现在看来,基石打造的“全亿模式”也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收购标的在接管经营后,营业额和利润率均实现了明显提升,基本上都能实现三年翻番的目标。除了收购外,全亿健康近两年也加快了开新店的速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自循环。回过头看,全亿健康发展的速度比2016年预期的更快,只花了三年时间就从0做到了50亿规模,且公司从未亏损过,这在国内非常罕见。

据林凌介绍,基石资本作为公司创始大股东,在全亿健康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先后投资接近30亿元,并派多人深度参与公司运营,如:为全亿设计开放的融资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协助公司在人口多、消费潜力强、竞争形势适宜的城市和省份,并购区域性龙头企业,拒绝广撒网。此外,在企业发展初期把经营上的自主权更多下放到一线,总部辅以资源的匹配、零售技术的支持以及财务、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物流、商采等方面的管控,以提高后台的效率和效益等。资本方和管理层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强强联合,取长补短。全亿健康是从0到1的尝试,也印证了基石资本在投资管理大型、控股型项目方面的能力。


对于出售公司股份,林凌表示,基石资本并非不看好医药连锁行业的发展和全亿健康的未来,此次出售更多是基于基金投资期限的考虑。未来基石资本还会持续加码大健康、大消费产业的投资。


基石资本管理资产规模超过550亿元,在消费和医疗健康领域有近20年的投资经验,布局深厚,成功投资案例包括钱大妈、百果园、丽人丽妆、同程旅游、迈瑞医疗、华大智造、凯莱英、新产业、康恩贝、普瑞眼科等。


去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和《汽车界下一个退场的会是谁?》,引发了一些反响。

三篇文章看似三个主题,其实还是一个主题——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

我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也是我二十多年来始终强调的:

企业家在经济与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支持民营企业、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才是推动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要义。

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何在?来自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包括对政策、法律、营商环境、产权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预期,其底层逻辑是法治社会和市场决定论。

如何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核心在于创造巨大的财富效应。一个包容的、有强大财富效应的资本市场,对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注册制的核心是调动全社会的创业和投资热情,进而改变全社会的融资结构。

为何去年我又开始密集地提及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确乎已经处于世界大变局的关键时点了,一切都在加速演进。

在政治上,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升级,新旧力量激烈竞逐。如何续写和平与发展、稳定与繁荣的篇章,深刻地考验着各国的智慧与担当。

在科技上,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前沿科技不断突破,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从而深刻地改变国家前途与人类命运。

在产业上,新兴产业不断解码,中国智造强势出海,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表的新兴产业,中国正在席卷全球,行业的淘汰赛将加速。在汽车机器人时代,即人工智能与芯片定义汽车的时代,比人聪明的汽车机器人登上舞台将是这个产业的奇点!

对于投资来说,2024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都经历了一个从低估到价值回归的过程。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表现暗淡的同时,很多新兴企业正在崛起。

正如我在基石资本的22条投资“军规”中强调的那样:投资与宏观经济无关。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从5至10年来看,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并不成正比。同时,股价走势与企业绩效也并非完全对应。

投资不是投资宏观经济,也不是投资行业和赛道,而是投资活生生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投资的是微观中代表新经济的优秀企业。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AI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大幕,让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重仓硬科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持续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打好这场“做多中国”的持久战。



和创新者思想共振

订阅基石资本
订阅基石资本电子邮件,获取基石新闻、项目进展及最新研究通讯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