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暴涨369%!迈普医学IPO上市,争当再生医学全球领先企业

2021.07.2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30211652939192_.pic.jpg

7月26日,基石资本所投企业迈普医学(301033)成功登陆创业板,发行价格15.14元/股。截至收盘,迈普医学股价为71.03元,涨幅达369.15%。

迈普医学是一家致力于结合人工合成材料特性,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开发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集高端植入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标成为植入医疗器械领域全球领先企业。

暴涨369%!上市首日,迈普医学在资本市场上取得了惊人的涨幅。

这家神秘的公司是做什么的?缘何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

我们要从一层薄薄的“膜”说起。

30221652939196_.pic.jpg

脑膜示意图

这层膜看不见摸不着,对于人体来说却非常重要,那就是脑膜

脑膜是位于人体颅骨和脑组织之间的一道重要的屏障,它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护脑组织,而创伤、炎症、肿瘤侵蚀及手术操作等均能造成它的损伤,破坏其完整性,从而引起脑脊液漏、脑膨出、颅内感染、癫痫等并发症。因此,如果脑膜受损,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修补。

那么问题来了,修补要用什么材料呢?

研究人员开始了持续一百多年的探索,脑膜修补材料也逐步经历了从金属修补材料——自体组织修补材料——异种生物修补材料——人工合成材料的发展过程。

自体组织修补材料是最容易想到的材料,因为来源于人体,其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然而,受限于来源有限、取材困难、手术操作复杂以及潜在病毒风险等原因,它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

人体材料不好找,那动物的怎么样?异种生物修补材料主要来源于牛、羊、猪等动物组织,这些动物源的材料来源丰富,取材方便,有很好的诱导组织再生的功能,因而成为了目前使用最多的材料。

然而,动物源材料存在病毒感染的风险,美国、日本、韩国都曾发生因为牛源性人工硬脑膜移植导致疯牛病的病例。受此影响,包括韩国、日本在内的诸多国家禁止了对动物源性人工硬脑膜的准入。

因此,研究人员也一直在致力于研究人工合成材料。

这个工作并不简单。一般的化学合成材料不能模拟人体脑膜的结构,因此不能促进自体脑膜组织的再生,这类材料又分为可降解和不可降解两大类。可降解类材料降解过快,在自体脑膜组织未生长出来之前已被吸收,有引发再次脑脊液漏的可能。而不可降解类材料,其生物相容性差,且质地偏硬,在人体内不易降解,有长期异物排斥反应的风险。

那么,有没有可能生产出一种促进自体组织再生的产品呢?

留美袁玉宇博士和他的团队想到了生物增材制造技术,也就是俗称的“生物3D打印技术”。

2008年,在再生医学领域声名鹊起的袁玉宇和创业团队回国创立了迈普医学,开始深耕生物增材制造核心技术开发与产业转化。

经过不懈地努力,2011年,迈普医学终于成功制造出了世界第一个3D生物打印的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睿膜”。

30231652939202_.pic.jpg

与传统产品相比,睿膜独特的优势非常明显:

image.png

睿膜于2011年3月取得欧盟CE证书,又在2014年4月首次取得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凭借领先的技术工艺和优异的产品性能,“睿膜”入选了中国科技部《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2018)》,为仅有的9项“国际原创”产品之一

结合“睿膜”的研发经验,公司进一步开发了全新一代的硬脑(脊)膜补片产品“睿康”,二者共同提供了全面的脑膜修复手术解决方案。

随着人工硬脑(脊)膜补片的上市及国内外市场渠道的开拓,迈普医学对神经外科领域市场和临床需求的认知不断深化。为此,基于人工合成材料研究的技术储备,公司逐步拓展建立了包括数字化设计与精密加工、选择性氧化及微纤维网成型、多组分交联及雾化成胶等先进制造技术平台,同时形成包括颅颌面修补产品、可吸收止血纱、可吸收医用胶等的神经外科多元产品布局,并致力提供卓越的神经外科手术高值耗材整体解决方案。

其中,颅颌面修补产品是国内少数基于PEEK材料并用于颅颌面缺损修补的产品,运用数字化设计与精密加工技术,实现了较高的骨缺损匹配度,已实现在国内外多个国家的销售;

30251652939214_.pic.jpg

可吸收止血纱是专门针对神经外科手术止血需求所开发的高性能止血产品,目前已取得CE证书,正处于国内注册报批阶段,其产业化将有望打破我国神经外科可吸收止血产品的长期进口垄断;

30261652939218_.pic.jpg

可吸收医用胶是国外神经外科手术中普遍使用的用于防止脑脊液渗漏的产品,目前该产品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综上,迈普医学在全球范围首次实现了生物增材制造技术(生物3D打印技术)在软组织修复上的产业化应用,目前是国内神经外科领域唯一同时拥有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产品、可吸收止血纱等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的企业,覆盖开颅手术所需要的关键植入医疗器械

经过多年发展,迈普医学已成为国内少数具有规模化出口海外高端医疗市场能力的神经外科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国内,迈普产品已覆盖了国内800多家医院;国际上产品出口至欧洲、北美、南美、非洲、亚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搭建起全球化营销体系,临床应用超过 20 万例。

与此同时,袁玉宇也认识到,“靠单一产品做大很难,与海外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相比,全产业链覆盖才是真正强的竞争力”。

在保持神经外科领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迈普医学进一步利用生物增材制造等技术优势及丰富的产业转化经验,逐步延伸至口腔科及其他外科领域,系列产品包括口腔科的口腔可吸收修复膜、定制式矫治器等,其他外科领域的可吸收功能性创面修复补片、可吸收止血粉等。 

30271652939224_.pic.jpg

迈普医学的产品体系

袁玉宇指出,迈普医学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创新,以及产业链方面的布局,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护城河”。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加速及外伤等原因,颅脑肿瘤、颅脑创伤、脑出血及功能神经疾病等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脑疾病呈升高趋势。同时,随着疾病认知水平的提高,手术器械的发展促进治疗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如癫痫、疼痛等疾病,也可以通过外科治疗方式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整体而言,神经外科领域的发展潜力较大,截止2019年,全国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数量接近70万例,同比增长约15%

神经外科作为高精尖的前沿学科之一,对应用在手术中的植入医疗器械技术含量和精细程度要求都非常高,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未来,进口替代仍然是中国医疗器械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国产医疗器械企业的创新发展,拥有核心研发实力、不断推出新产品进行迭代的国内企业将从中受益,进口替代程度将不断加快。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19)》的预测数据,在经济红利、人口红利、产品创新升级红利和进口替代等多方面因素驱动下,2018年至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营收入复合增速将达14.45%,到2022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营收入预计将突破一万亿元,市场前景广阔。

报告期内,迈普医学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7.19%,未来预计仍将保持持续的研发投入,用于产品的改进升级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袁玉宇表示,“在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大部分市场由进口垄断,国产率非常低,迈普医学希望专注这一领域,成为植入类医疗器械的全球领先企业。

基石资本再次祝贺迈普医学,期待本土再生医学领域全球领先企业早日诞生!

内容质

去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和《汽车界下一个退场的会是谁?》,引发了一些反响。

三篇文章看似三个主题,其实还是一个主题——什么是真正的“做多中国”。

我的核心观点很简单,也是我二十多年来始终强调的:

企业家在经济与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支持民营企业、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才是推动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要义。

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何在?来自对未来的良好预期,包括对政策、法律、营商环境、产权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的预期,其底层逻辑是法治社会和市场决定论。

如何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核心在于创造巨大的财富效应。一个包容的、有强大财富效应的资本市场,对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注册制的核心是调动全社会的创业和投资热情,进而改变全社会的融资结构。

为何去年我又开始密集地提及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确乎已经处于世界大变局的关键时点了,一切都在加速演进。

在政治上,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升级,新旧力量激烈竞逐。如何续写和平与发展、稳定与繁荣的篇章,深刻地考验着各国的智慧与担当。

在科技上,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前沿科技不断突破,人工智能风起云涌。第四次工业革命或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从而深刻地改变国家前途与人类命运。

在产业上,新兴产业不断解码,中国智造强势出海,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代表的新兴产业,中国正在席卷全球,行业的淘汰赛将加速。在汽车机器人时代,即人工智能与芯片定义汽车的时代,比人聪明的汽车机器人登上舞台将是这个产业的奇点!

对于投资来说,2024年,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都经历了一个从低估到价值回归的过程。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在一些行业和企业表现暗淡的同时,很多新兴企业正在崛起。

正如我在基石资本的22条投资“军规”中强调的那样:投资与宏观经济无关。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从5至10年来看,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并不成正比。同时,股价走势与企业绩效也并非完全对应。

投资不是投资宏观经济,也不是投资行业和赛道,而是投资活生生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投资的是微观中代表新经济的优秀企业。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AI的征程才刚刚拉开大幕,让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重仓硬科技,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持续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打好这场“做多中国”的持久战。



和创新者思想共振

订阅基石资本
订阅基石资本电子邮件,获取基石新闻、项目进展及最新研究通讯

提交